【觀點】讓慣性成為「重生的優勢」而非阻礙改變的「包袱」

newtons-cradlePhoto Credit by Pixabay

 

不是腦筋急轉彎,看手錶、量體重和研究命理這三件事,有什麼共同之處?

如果我告訴你,這三件事和我們的價值觀有著密切的關聯,你相信嗎?


從一只手錶談起

手錶的基本功能是顯示時間,告訴你現在幾點了。當然不同的手錶,有著不同的附加功能,如兩地時間,但是也不脫顯示時間的基本功能範圍。因此,如果我說手錶的基本功能是讓我們知道「當下的環境狀態」(環境=時間+空間),你同意嗎?

由基本功能的角度出發,我們對於手錶的基本要求是準確,這點應該是無庸置疑的。但是越準的手錶就越貴嗎?又好像不盡然?

一般而言,電子錶比機械錶來的準確,可是機械錶的價格又高於電子錶,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決定手表的價格(價值)?

手錶的基本功能是顯示時間,但是我們對精準度又不是那麼看重,甚至願意多花一點錢來買一只比較不那麼準的錶,原因是手錶真正的價值已經不是顯示時間,而是解決使用者的另一個需求:「如何彰顯我的身分、地位與品味?」

會買價值一千萬元手錶的人,絕對不是因為一千萬元的手錶比一千元的手錶來得準,而是一千萬元的手錶戴上了之後,會讓別人看我的眼光產生很大的不同,而我願意為這樣的不同,付出一千萬元的代價。

因此,我們我們由手錶的例子可以理解,決定商品價值的因素不在於它的功能,而是在它能解決或滿足的需求

 


買體重計背後的需求是什麼?

如果由和手錶相同的邏輯來看,體重計的基本功能就是顯示使用者當下的體重,也可以說是「當下的生理狀態」。相較於手錶,體重計除了準確之外,並沒有滿足使用者其他需求的價值,畢竟使用者沒有將體重計掛在身上隨時知道自己體重的需求。

再者,隨身帶著體重計,雖然「也會讓別人看我的眼光產生很大的不同」,只是其他人看到之後,都會建議你是不是要到醫院檢查一下,因此你不看到市場上有價格一千萬的體重計,對吧?

當然人體的生理數值不是只有體重一項,體脂、心率、血壓、血糖等都是。拜科技之賜,穿戴科技的蓬勃發展,戴在手上的手錶,形式和功能上有了一些變化。因此你看到市場上有各種量測生理數值(心率、血壓、血氧濃度等等)的穿戴裝置大行其道。廠商以強力的功能訴求進行市場行銷,於是消費者就產生了弔詭的思考邏輯。

因為以健康、醫療、保健作為主要的行銷訴求,消費者面對不熟悉的話術及過份誇大的訴求,有了「戴上了這個裝置身體就會變健康」的認知。但是你仔細想想,當你買了體重計,你會理所當然地認為你的體重就會因此而下降嗎?

應該不會吧, 那麼你為什麼會認為買了其他的生理數值量測裝置,你的身體就會因此而變得健康?

有時候,消費者也不太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,就如同福特汽車的創始人亨利・福特的那句名言:「如果我去問人們他們想要什麼,恐怕他們只會說想要『一匹跑得快一點的馬!』」

於是,你就會聽到以下的對話:

「請問你這個XX裝置有和醫療單位的系統連線嗎?」
「目前沒有。請問您希望系統連線的原因是什麼?」
「如果有和醫療單位的系統連線的話,我希望他們可以根據我的生理數值來做分析,在察覺我有潛在的健康風險時能夠先提醒我。」
「因為是潛在風險,所以可能沒有任何症狀,所以當醫療單位提醒您時,您會採取什麼行動?」
「我就會開始注意飲食和作息正常,然後開始運動。」
「既然如此,您為什麼不現在就開始注意飲食和作息正常,並開始運動?」
「⋯⋯說的也是,應該是現在就開始注意⋯⋯」

另一個弔詭之處是我們常輕忽了行為背後的動機。對於商品,我們通常都希望是功能越多越好,價格則是越低越好。所以我們常會想像:要是有一只手錶,能夠將所有生理數值的量測功能都放在一起,應該是個好產品。

但是別忘了手錶的主要價值已轉換成「如何彰顯我的身分、地位與品味」。若你戴了一只造型優美,做工精細的手錶,當別人注意到時,你自然會侃侃而談,分享手錶的種種。

然而同樣的情境,當你戴了一只可以量測所有生理數值的手錶,也侃侃而談這只手錶的種種功能,恐怕換來的是旁人憂心的關懷:「你的健康狀況還好嗎?為什麼需要隨時量測生理數值?」你大概也只能翻白眼,然後默默地將這個多功能手錶鎖在抽屜,讓它永不見天日。

 


算命背後的需求是什麼?

如果我說:「命理是一種工具,協助我們了解『自己當下與環境互動的狀態』」,你同意嗎?

既然是工具,那麼能達到一定的準確度是必要且必然的。因此過度地標榜命理的準確度,其實一如我們特別去強調手錶的精準度,是相同的邏輯與失焦的行為。因為手錶和命理的真正價值都不在於精準。

回到一開始的問題,看手錶、量體重和研究命理這三件事,到底有什麼共同之處?答案是,「了解狀態後做出決定或改變」。

我們查看時間,是因為了解當下的環境狀態後,好決定下一步要做什麼。即便是不改變繼續等待,那也是一種決定。

量體重,是為了瞭解當下的生理狀態,好決定下一步要做什麼。是保持目前的作息與飲食習慣,還是要做出改變,開始調整作息與飲食習慣,並開始運動?

而研究命理(或是簡單地稱為算命)背後的動機,早在那句俗諺「窮算命,富燒香」中就已昭然若揭。

「富燒香」是祈求能夠維持目前的榮景,需求在於維持。而「窮算命」是因為對現狀不滿意或是不安,想要了解有沒有改變的可能,需求在於改變。

既然算命的準確度被視為必然,需求在於改變,那麼「改運」服務就成了滿足需求的必然。先不論改運的實際可行性,改運本身與算命的準確度就形成了邏輯上的不合理。

既然算命對運勢的預測很準,那改運成功之後,就會讓原本很準的命理變得不準。也就是說,原本很準的所有理論基礎,就變得脆弱而且不堪一擊,那麼我們還要再相信這個可以讓凡夫俗子操控的系統嗎?

再者,如果「改運」的執行者有這麼大的能耐,應該開班授課、大力推廣。人人都將自己的運改好了,自然國運昌隆、社會富足,大家都可以幸福快樂地過日子了。

 


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

那麼,在面對命理的準確性與改變的需求下,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自己呢?

《被討厭的勇氣》一書中,透過年輕人與哲學家的對話,我們逐漸了解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。而在命理與改變的探討上,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給予我們另一個角度來檢視。

我們無法改變我們先天「被給予了什麼」,例如父母、家境、外表、生長環境、過去的經驗等等。但是,關於「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」,我們卻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,也就是說,不去關注那些「無法改變的」,而是去關注「可以改變的」。這就是自我接納。

如果命理是準確的,我們會遇到什麼,的確是很難改變的,也就是「我們無法改變 自己『被給予了什麼』」。

如同在「角色定義時刻:下一季,你要演什麼?一文中,打鴨子上架的小主管正走在「廉貞破軍」大限,破軍充滿動力,我行我素且不按牌理出牌,廉貞是既重感情又理智,常受理性與感性兩面煎熬之苦,這是他被給予而且難以改變的。所以他處在想要冒險挑戰又擔心失敗受傷的矛盾中。

(★不知道自己的命盤?請點這裡

那麼他可以改變的是什麼?捨棄自己的慣性。

因為當這些「慣性」特質不再適用新的情境,它們該被改變,但同時也該被保留,只是用不同的方式、用在別的地方,讓「慣性」成為「重生的優點」,而不是阻礙改變的「包袱」

同樣處於「廉貞破軍」大限,如果往向上提升的方向改變,結果會是負責盡職、學習成長、身體力行、求新求變。但是如果往向下沉淪的方向改變,結果則是不願委曲、消極反抗、懷憂喪志、怨天尤人。

無論結果是向上提升或是向下沉淪,這個「廉貞破軍」的「象」(即現象)都兌現了,也就是命理是準確的。但是向上提升或是向下沉淪的結果,對於當事者來說卻是天壤之別。

即使我們可能遇到充滿煞星的運勢,代表著面臨挫折與挑戰,我們可以改變的是自己的心態,調整結果對於我們的意義,做為學習與經驗。

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,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。因為問題不在於「發生了什麼」而在於「如何詮釋」。

回到「改變」的需求,能夠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,而改變的第一步就是理解,研究命理最大的價值是讓我們更瞭解自己,接受自己的好與不完美,然後我們才有能力改變。

答案,不是由誰來告訴你,應該自己親手去找才對。

不是腦筋急轉彎,手錶、體重計和命理這三樣也是「人生三寶」,提醒我們把握時間、注意自己的健康以及趨吉避凶、順勢而為。

 

 

§文:普羅米修士       §編輯:A. C.

1 thoughts on “【觀點】讓慣性成為「重生的優勢」而非阻礙改變的「包袱」

發表留言